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2025年9月10日,在教师节之际江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B240会议室组织开展“AI赋能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推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
会议开始,系主任刘建军指出,AI赋能教育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与AI紧密相连的专业,理应在校内教学改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尽管目前AI赋能教学尚处探索阶段,专业教师应勇于开拓,推进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在大讨论活动中,青年教师们踊跃发言。周恒、丁建阳等教师提出将AI技术融入课程设计,尤其在“智能备课与资源生成”及“虚拟助教与自动化管理”两大领域推动AI辅助教学。冯振华教授则倡议引入AI助教至实验教学,通过项目实战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警惕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刘建军主任还提到目前专业已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软硬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智能化专业实践云平台和系统能力实践云平台。其中,智能化专业实践云平台自2018年启动建设,集成AI助教等先进的智能工具,支持线上全过程自动化智能评测,已承载超百门次课程实践,累计完成超2000万次评测,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率、个性化的实践能力提升训练。以后将进一步拓展智能编程环境、学习轨迹分析、学生能力自动评测与反馈等智能化功能,进一步赋能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教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负责人李光辉教授分享了专业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新举措。与华为共建教育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与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创“申威卓越创新班”,与小米集团共筑“工程师训练营”等,目前学院已提供专属物理空间和稳定的投入保障,实现合作从“项目式”到“平台化”“建制化”的变革升级,引入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体系,构建了与产业生态同频共振的“微缩创新实践教学环境”。与华为的深度合作,系统地将鲲鹏、昇腾、华为云等国产自主技术嵌入人才培养主渠道,联合开发《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等20余门核心课程,重塑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已赋能40余名教师、惠及3000余名学生。此外,与申威合作中,将超级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器技术作为创新班的培养主线;与小米合作中,将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实战技术体系引入训练营,共同将产业技术逻辑深度嵌入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中,构建了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的动态更新机制。
目前,学院与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多种形态的实体化协同育人载体,聘请华为技术专家、申威资深工程师、小米金牌讲师等40余人作为产业导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毕设指导与前沿讲座;选派累计40余名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培训与联合教研,将产业实践转化为教学能力。同时打造“软硬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集群,以华为鲲鹏/昇腾开发板、申威高性能服务器、学院的AI实验设备等为基础共同构建特色鲜明的智能化实践环境。经此会议讨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在AI赋能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推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共识,为学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下一阶段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和创新举措奠定了基础。

活动现场(一)

活动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