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科学。在服务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培养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立足物联网产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学校轻工学科优势,通过软硬协同、面向系统、应用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服务苏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社会各领域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4年,于2008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并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轻工信息技术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
基于专业定位,本专业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重视学习产出,从理论课程学习上升到工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人文类课程、数学类基础课、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完成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竞教结合、本科生进科研团队、企业实习、集中性实践、研讨课、卓越课程等多元协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创新与工程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主动创新实践意识明显增强,能力大幅提升,逾90%学生参加各级创新项目及竞赛。
本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超过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60%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覆盖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工程。本专业已拥有程序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等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此外,已建成的计算机一体化虚拟实验平台能够保障学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开展实验,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实验课程的开展。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每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效保障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系统地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从事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人工智能、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
毕业去向: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7%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46.2%的境内升学毕业生就读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51.7%的毕业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211高校深造。境外升学的主要去向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就业学生中,逾65%的毕业生入职微软、江南计算所、华为、腾讯、奇虎、携程等世界500强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约70%毕业生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毕业生可在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复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或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方向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2. 数字媒体技术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媒体作为文明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与人类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则进一步为人类记忆历史、传承知识、创造文明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手段。当今,以“智能制造”、“智慧生活”、“互联网经济”等新的社会活动形态为纽带,在数字存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技术、先进光电技术等技术支撑推动下,数字媒体正以全新的形式向纵深发展。智能手机、语音识别输入、虚拟现实眼镜、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产品逐步诞生,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巨大力量及对人类世界的深远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成为自然与社会在网络空间镜像的最重要的基础支撑。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国内较早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2006年首次招生),已有超过10年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并具有本、硕、博完整学位系列培养资格。目前具有专业教师29名,其中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及青年博士教师22名。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辅助学生提升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意能力;使学生在智能交互媒体、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字健康娱乐、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掌握一项较强的应用实践技能,为使学生成为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行业骨干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富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适应数字媒体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系统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知识体系与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软件理论和数字媒体专业知识进行开发、设计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应用系统;能够适应本行业不断变革的需求,跟踪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艺术修养的数字媒体技术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数字媒体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互动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游戏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云计算等。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且有较好的艺术修养、认知与设计能力,能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复杂融合的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创新设计工作,具备较好的读研升学基础能力。麦可思调研报告反映,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行业竞争力和就业薪资水平。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1)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行业顶尖或知名IT公司从事软件技术开发工作;3)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智慧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工作;4)互联网创业公司从事产品开发工作;5)自主创业。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辅助或替代人类完成复杂工作。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当今,伴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迅速完善,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医疗诊断、智慧城市、新媒体、游戏、教育、农业生产自动化、交通调度、危险情景操作等已渗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化。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是对接人工智能领域开设的新型专业,具有本、硕、博完整学位系列培养资格。目前具有专业教师28名,其中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及青年博士教师20名。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基础、计算机系统知识;训练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辅助学生提升对实际智能场景开放性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智能系统集成、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智能应用系统的管理与运维等领域掌握一项较强的应用实践技能,为使学生成为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的行业骨干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运用人工智能专业理论和模型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AI思维,富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及前沿领域的未来发展需求,掌握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等。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有较好的算法建模、快速学习与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能适应智能算法与复杂场景融合的新模型设计、功能研发及场景应用工作,具备较好的读研升学基础能力。麦可思调研报告反映,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行业竞争力和就业薪资水平。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1)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行业顶尖或知名IT公司从事智能模型研究工作;3)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智慧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工作;4)人工智能科研机构(机器人研究所等)从事算法创新工作;5)自主创业。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